我的博客中,有个“乡情链接”的栏目,上面链接了7个安徽老乡的博客。但惭愧的是,除了亚华老师,其他的博主我均无交往,只是觉得其人其文颇有情趣,因此常去看看。我的一个恶习是,还经常通过他们的博客链接,走马观花地观看更多其他老乡的博客。谈不上是什么目的,也谈不上什么缘由,就是喜欢逛逛。
我逛的这些老乡博客,职业较为复杂,但大多有个共同点,就是爱侍弄文字。在投稿和发表如此容易的当下,他们或偶尔或经常有文字见报。可以想象也可以理解的,这些博客本身也经常像串门似的走动。如果是一个编辑的博客,来访的业余作者总是会热情地留下印记。这无可厚非,也能理解,就像职场一样。但毕竟我是个陌生人,也只是在外面混,而且发表文字对我并不难,所以我看这些博客的时候,很少留言评论,总是习惯性潜水。
仅有的几次评论,是我的确有感而发。但后来让我尴尬的是,我发现我的这些评论均被博主删除了。
有一次,是一个大概是在技校毕业的、有些文字感觉的毕业生,在博客中呓语般地写到他打工的艰辛、愤怒,同时又提醒自己别忘了当作家的伟大梦想。说实话,我似乎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,自信与自卑交织,扭曲着走了很多弯路。平心而论,我认为这个小老乡在写作上并不比当初的我出色,毕竟我高二阶段就开始发表文章了。十年的历程,让我清晰地看到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,对一个人的全面成长有多大伤害。而且社会发展到今天,“当作家”既容易也艰难,就看你如何看待什么是作家了,更何况,作家队伍中的败类和平庸之人比比皆是。也许是想到此,我自认为是苦口婆心地给他博客写了评论,认为还是应该先谋生,再谋艺。谋生关乎一个男人的尊严,谋艺可以延后一步,用现实来温暖自己的理想。原文不清楚了,大概意思如此罢。
另外一次,是一个我们老家小有名气的作家。有一次写了一篇大概是反智风格的、谈论成功学的博客,很有点庄子的遗蕴,大意是说井底之蛙,谁能知道它快乐与否呢?人为什么要成功呢?有点傻呵呵的我,这样评论到:成功学的泛滥的确让大家有些迷失,人们对成功的定义变得很单一。但从我等都是农村出身的草根经历来看,还是应该先出一些跳出井底的青蛙,以后才能有是否做井底之蛙的自由和选择。也是大意如此。
这两次被删评论的经历,让我开始反思和检讨自己,是不是我出了问题?我的问题出在哪?我想了一下,大概的问题应该是以下几个:一,我是陌生人,出现在那里很奇怪;二,我的观点错了;三,不认同我的姿态,我有些“越位”了,稚嫩的我感觉有些冒充“前辈指点”的意思,而且说的还没道理。总之,都应该是我的问题。
说实话,我感觉出了我的浅薄。也有一些失败感,因为我说的要么是没有道理,要么是不会沟通。
这让我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,以后再看老乡博客时,除非特别熟的,绝不再“发声”。
但确实有那么一两次,我很想很想发言,但想了想还是忍住了。
应该有好几个老乡博主,在博客中谈论自己的儿子毕业,自己在老家有关系,想让儿子回来上班,但儿子不愿意,宁愿在外漂泊打工。这位父亲在博文中“说服”了自己,认为让儿子单独“闯”有好处。而博文下的评论,也是一片认同声。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,但我的确另有看法。“儿子”之所以不愿意回来,是他不认同老家的生活方式,也看不到老家的未来(我们姑且不要去评论是对是错),并不是他不愿意接受“父亲”的帮助,而是因为“父亲”在大城市没有“关系”。这是一个多么残酷而现实的社会,作为一个异乡人,“儿子”在外打拼是多么的不易,这根本不是一次公平的竞争,“父亲”又怎能心安理得呢。我的意思,并不是说父母要包办一切,让孩子像小皇帝一样,娇宠溺爱,越殂代疱,而是说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,在孩子立业之初提供力所能及的妥当的帮助,扶他上马走一程。很多人的成功看似和父母没有关系,但其实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我们都很羡慕比尔盖茨辍学创业,几乎是靠自己一个人,成为世界首富,但我们更应该看到,是因为老比尔家的殷实,并创造条件让小比尔从小就优于同龄人,享受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电脑使用环境,这是基础,也是命运的铺垫。
评论